沙河市栾卸林业适度经营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沙河市属于矿产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西部山区尽被煤矿、铁矿和石膏矿等所覆盖,多年的矿产资源采挖造成了沙河市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栾卸村就位于沙河市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西部,属太行山中段东麓的浅山丘陵区,全村855户,3300多口人,是“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贫困落后小山村。栾卸村在全国人大代表,党总支书记李长庚的带领下,确定了建设生态栾卸,走绿色发展的路子。首先从荒山治理入手,投资1200万元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栽植银杏树,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银杏园。万亩银杏不仅绿化了荒山,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为制药厂提供了原料,降低了企业成本。1989年栾卸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评委“全国先进党组织”,2002年栾卸村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2009年被评委“全国文明村”。
二、具体做法
(一)逐步关停地下产业,扶持地上产业。栾卸村1985年起相继建起了食品厂、种鸡场、选矿厂、机制砖厂等集体企业。1989年,又拿出全部家当投资3600万元建起河北恒利制药厂,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动态中药提取生产线,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等6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生产的抗感冒新药“康必得”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03年成功收购了北京可尔制药厂,在中关村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2006年1月,成立了北京康必得药业有限公司。2007年河北恒利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中国制药工业100强,被评为中国医药工业最佳经济效益十强企业、全国重点中药保护企业。
(二)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将矿坑废墟变绿水青山。栾卸村根据山体受损情况,以达到最佳生态恢复效果为目标,分类开展山体综合治理和矿坑修复。因土壤属粘性土质,经研究决定以柏树为主栽品种,合欢树和椿树为次要栽植品种,可达到四季常绿的效果。自1988年开始,栾卸村一边修复矿坑,一边发动全村村民对荒山进行绿化。仅仅几年,栾卸村周围环境就得到了明显改善,往日环村的一座座的黑山头,都裹上了绿装、换了新颜。
(三)积极退耕还林,实行全面绿化。2002年,栾卸村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在原来荒山、“三边”植树造林的基础上,实施了村域、田野全部退耕还林的新举措。树种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主要以银杏为主栽品种,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逐步成为制药厂的银杏叶原料林基地。2002年-2005年累计栽植银杏树1501080棵银杏树,51130棵柿子树,累计退耕还林6191.81亩,荒山绿化1186亩。为保证所栽树木的成活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栾卸村先后投资2000万元在村周围建成高标准的生态大道和7座总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和小型水库,使栾卸村有了一个“北方小江南”的新称号。
(四)依托良好生态,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栾卸银杏林风景区总规划面积4.11平方千米,风景区植被茂密,三季有花、四季有泉。景区内水系湖泊众多,星罗棋布,湖泊、泉水、瀑布等营造出一种鸟鸣深涧里、清泉石上流的优美诗意。栾卸村立足本土、整合资源,建设了河北恒利研学旅行基地,先后开发了农业种植、无土栽培、植物大搜索等系列活动,以及银杏茶制作、我的家乡等综合实践活动,并编写了具有基地特色的基地教材,让研学旅游者能够深度参与农业耕种、采摘,体验农家生活、生态乐趣。
(五)积极探索实验,打造“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示范点。栾卸村于2017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为“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示范点。201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项目”课题组、中国林科院资源所、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等就该试点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查看了栾卸村煤矿地修复造林、银杏工业原料林、退耕还林工程等,并就当前银杏林密度过高,部分区域长势不良、土壤肥力低等问题开展了试点实验,制定了银杏林大径材培训实验方案,开展了叶用林截干复壮实验、林地生草实验,以及病害防治、苗圃育苗、林药间作等工作,为栾卸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力促进了栾卸村“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的进展。
三、主要成效
(一)大幅提高了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几十年的综合整治,栾卸村从昔日满目疮痍,荒山秃岭的采煤区,转变为空气清新,水源清洁,生物多样,生态优美的一颗华北璀璨明珠。栾卸村的万亩银杏园,登高望远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成片银杏金光灿烂,在蓝天的衬托下好似一幅幅天然油画。目前,栾卸村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成为邢台地区一个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并成为多种动植物的欢乐家园,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产品的供给得到大幅提升。栾卸村已建设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充分实现了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依托生态产品的充足供给,栾卸村支柱产业已从过去的煤炭、铁矿石开采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为医药健康产业和生态旅游、创意文化、研学教育等新兴产业。退耕还林时每棵0.2元的银杏树苗,如今都已成才,平均每棵市场价值均在800元左右。万亩银杏园也成为制药原料基地,银杏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形成了区域旅游品牌,均充分实现了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三)有效提升了生态产品的社会价值。历史上,栾卸村及周边村庄农民一直以地、煤和铁为生活依靠与收入来源。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栾卸村依托生态旅游开展多种经营,实现了“生态+旅游”“生态+研学”“生态+康养”等多种产业形态共同发展,有效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时,大力建设新民居,大幅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设了8种经济实用、优美舒适、风格各异的住宅楼79栋,人均居住面积50余平方米,并兴建了设施齐备的幼儿园、学校、文化中心、老年公寓、污水处理站等公共设施,2002年便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就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栾卸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