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建城 打响绿色名片
立足生态建城 打响绿色名片
--对邢台中心城市成长行动的几点思考
邢台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明虎
经国务院批准,广大市民企盼已久的邢台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终于尘埃落地,这是邢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不仅扩大了邢台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了资源配置,完善了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更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谋划和实施好中心城市高质量赶超发展,已成为各级各有关部门需要研究思考的一个迫切问题。本人认为,中心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个性、突出特色,力避高楼林立、摊大饼式的建设模式,打造与众不同的具有邢台特色的城市,只有这样,才能让客商喜欢来、抢着来投资置业。木聚成林、人聚成城。站在一个务林人的角度看,邢台中心城市建设的最大特色就是要围绕一个“绿”字做文章,立足生态建城,继续增绿量、提质量,拓宽绿色发展空间,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打响绿色名片,着力实现“绿满邢襄、水润古城”的目标。
一、在城市建成区之间大规模近自然造林,实现森林围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环城绿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量小、规模小、绿量不够的问题。下一步要在主城区和南和区、任泽区三个建成区之间开展城市绿化隔离带行动,以乡土树种为主、优选高档美化树种为辅,采取近自然、全冠造林的形式,大规模植树造林。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三个建成区之间的林地面积总量达到近百平方公里,做到生态廊道互通、成片造林互联的布局,实现先进林、后进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围城”之势,打造浓墨重彩的城市生态基底。
二、在中心城区内外打造一批森林和湿地公园,实现林苑湿地润城。结合当前开展的环城水系建设,依托现有河流、水库、水域等,通过植树绿化和改造提升,在城市内外打造若干条带状郊野森林公园和多处散珠状分布的小型湿地公园。在市区南部重点打造大沙河带状森林湿地公园,在今年春季绿化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提升,配套建设休憩娱乐设施;在市区西南部重点打造襄湖岛湿地公园;在市区西部重点打造沿南水北调干渠两侧郊野公园和八一水库湿地公园;在市区北部重点打造白马河湿地公园和长信林场植物园;在任泽区重点打造邢州湖、大陆泽湿地公园;在南和区重点打造顺水河郊野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供城镇居民休闲游玩,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在浅山丘陵区实施七彩太行工程,实现生态护城。西部太行山区是我市的生态屏障,但浅山丘陵区特别是石灰岩区由于土壤瘠薄、干旱少雨,造林成本高、成活难,成为中心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薄弱区域和短板,必须着力加以解决。近两年,我们林业部门依托“郝氏造林法”,开展了“七彩太行”绿化实验,取得了成功,不仅解决了造林成活难的问题,也丰富了绿化树种。在种植侧柏的同时,优选出了黄栌、五角枫、黄连木、山桃、山杏等彩叶美化树种,可以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效果。下一步要在浅山丘陵区干线公路两侧、水库周围以及玉泉寺、圣水寺、邢襄古镇等景区周边荒山,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打造不少于10片、每片数平方公里的生态斑块。每个斑块主打一个彩色树种,搭配若干树种,既能实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又能提升景观效果。如此每年视财力情况完成数万亩的七彩太行绿化工程,逐年解决浅山丘陵区绿化断带问题,呵护邢台生态安全。
四、在深山区发展森林旅游康养项目,实现产业养城。我市西部深山区被誉为太行山最绿、最美、最奇的地方,森林茂密,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可以养肺;湖光山色,春花秋叶,可以养眼;板栗、核桃以及林下中药材等森林食品丰富,可以养胃;传统古村落众多,文化底蕴厚重,可以养心,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可谓得天独厚。下一步要在继续抓好九龙峡国家级森林养生基地提升的基础上,指导有关景区搞好酒店配套建设,提升星级服务,增强接待能力,吸引京津及周边省市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依托现有的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资源,着力培育一批新的森林康养基地,特别是在信都区路罗、浆水、将军墓、冀家村一带,重点打造前南峪、天河山、峡谷群、紫金山、周公山、仙界山以及英谈、小戈寥等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