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 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赶超发展

2021-01-25 点击数量:493

2020年以来,邢台市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科学组织,广泛发动,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46.21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78%,同时还完成飞播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创森造林的经验作法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肯定性批示。

强化五项举措,着力推进创森造林高质量发展。邢台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塞罕坝精神的批示精神,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做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一是建立机构。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创森工作领导小组,选配业务骨干组成创森工作专班,加强对创森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二是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创森造林工作汇报,多次现场调研国土绿化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工作落实。三是明确任务。印发了邢台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攻坚行动方案》《2020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等系列专件,明确任务量、时间表、责任图,限期要账。四是加大投入。今年完成市级财政投资3.4亿元,县级投资6.5亿元,争取项目投资2.1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0.1亿元。五是严格督导。建立市级领导分包督导制度,由20名市领导分包各县创森及绿化工作,加强督促指导,每周对各县(市、区)造林进展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并聘请第三方现场核实。

坚持五个结合,充分发挥造林绿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坚持“五个结合”,打造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示范亮点工程。一是与裸露地表覆盖、防范盗采河砂矿石相结合。重点对平原区22条河渠进行了绿化,共完成造林3.3万亩。信都区和沙河市在大沙河两岸实施了万亩造林和湿地修复工程,对减轻城市扬尘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与潜在城市森林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镇郊野森林公园建设,建成成方连片500亩以上的片林114处,其中千亩以上59处,拓宽了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空间。三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村内精细绿化、村周边规模造林、道路沿线美化提升的原则,全市完成村庄绿化7万亩,优化了人居环境。四是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提出造林也要“亩均论英雄”,全市新发展特色经济林7.3万亩、林下经营面积12.5万亩,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五是与打造“七彩太行”相结合。依托“郝氏造林法”,坚持常绿与落叶搭配、观花与赏叶结合,完成造林5.78万亩,为加快丘陵区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旅游业创出了一条路子。

推广五种模式,为全民参与造林绿化注入不竭动力。“树由谁栽、钱由谁出、责由谁担、利由谁享”为原则,创新经营模式,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一是政府补贴、谁造谁有模式。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对新造林给予每亩400-2200元的补贴。巨鹿县对种植金银花、枸杞、杏三大特色产业成方连片达到50亩的分别给予连续3、4、6年每亩400元补贴。信都区在南部绿色屏障建设中,对占用农户土地给予每年每亩2150元补贴。二是村集体+农户造林模式。发挥村委班子凝聚力强的优势,发动群众统一造林、合作经营。宁晋县小刘村采取村集体牵头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造林后村民自愿入股,合作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完成环村林造林1700亩。三是招商引资、大户公司造林模式。依托大户、大公司雄厚的资金优势,通过协助土地流转、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工商资本投资造林绿化,做到了规模化造林、高标准建设。任泽区引进河北大地园林公司完成造林2.5万亩。四是市场运作、政府融资造林模式。内丘县和临城县采用PPP模式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成为全省最早录入PPP综合信息平台系统项目管理库2个县,分别融资5.3亿元和5.9亿元。五是政府投资、专业化公司造林模式。对郊野森林公园等纯公益性生态林工程,依托政府出资或上级项目资金,通过公开招标,由专业绿化公司负责绿化和管护。邢台郝氏绿化工程公司承担信都区丘陵区“七彩太行”项目,保证了绿化工程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

狠抓五项防护,为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抓防火。在防火关键期,全市106支巡逻队、2820名护林员、29名瞭望员全部上岗到位,全天候巡逻监测做到火情早发现早处置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等级以上森林火灾。二是抓防虫。以干线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带和环城防护林带为重点,实施飞机喷药防治面积39万亩,有效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蔓延。三是抓野保。对全市180家野生动物繁育场所进行了逐一巡查,对1883只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妥善处置,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四是抓监管。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积极开展林地内违规违建项目清理整治,查处毁林问题17项并全部整改完毕。内丘鹊山湖湿地通过国家级湿地验收,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44.3%。五是抓执法。全市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90余起,行政罚款100余万元,切实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