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精准推进生态扶贫
我市现有扶贫重点县10个,其中国家级6个(广宗、临城、巨鹿、平乡、威县、新河),省级4个(任县、南和、内丘、临西)。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99个,贫困人口32.85万,主要分布在西部太行山区和东部黑龙港流域。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结合林业部门职责,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为目标,以发展林果种植为重点,全力打造生态富民产业。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00.1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259.6万亩,年产量14.2亿公斤,产值54.5亿元,林果业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市有1100多个村和16万农户靠林果业实现了小康,其中年人均果品收入超过5000元的有170个村。特别是山区农民收入中林果收入占到50%以上,深山区则达到70%以上。如邢台县浆水镇人均果品收入达到7500元,宋家庄乡北店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2.65万元,内丘县岗底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2.5万元。“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186元,有20万贫困人口依靠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简要概括,我市的主要作法有四点:
一、强化四项举措,精准发力扶贫攻坚
邢台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把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做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位置来抓。一是强力部署。市委书记张古江、市长董晓宇多次就林果产业讲意见、提要求。主管副市长邱文双更是把发展林果产业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深入基层开展指导。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果品产业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保护脱贫的实施方案》等,明确任务,卡死责任,限时完成。二是资金帮扶。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市、县两级都把发展林果业做为一项基础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每年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今年全市用于林果种植的财政资金达到6.96亿元。特别是抢抓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的机遇,积极争取农发行政策性贷款支持,根据规划,我市储备林基地建设总任务157.8万亩,计划利用农发行贷款71.9亿元,目前首批7.1亿元贷款资金已经到位,为广大群众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三是优化种植结构。在西部山区大力推进以经济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减玉米、增林果”的思路,对山区27.9万亩低效农作物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三个果品产业带,即深山区优质苹果、板栗产业带,浅山区优质核桃及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城郊丘陵区林果休闲采摘产业带。在东部平原区,结合沙荒地绿化,按照“压棉、增果、扩林”的要求,大力营造梨、葡萄、大枣、红树莓等经济林和国家储备林基地。今年全市新发展经济林22万亩,营造储备林30万亩,进一步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四是严格督导。我市把林业扶贫工作列入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年终实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每年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考核、排队通报。两年来,市政府先后6次召开调度会议,4次派出督导组,查问题、促进度,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推广四种模式,精准打造扶贫产业
针对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结合群众意愿,坚持一、二、三产协调并进,融合发展,实施各具特色的林业扶贫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果品生产型。就是以发展优质果树种植为主,通过果品生产取得收益、脱贫致富。全市建成了以核桃、板栗、苹果、梨、大枣、杏、葡萄、山楂为主的八大果品基地,总规模达到247万亩。富岗苹果基地带动太行山区周边市县种植苹果4.5万亩,涉及14个乡镇、369个村,带动2万多群众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特色产业型。就是在抓好传统优势果品种植的同时,积极引进名、优、新、特等新品种,大力发展油牡丹、玫瑰、树莓、双季槐等新兴经济林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型示范区。像邢台县的万亩酸枣基地、3000亩玫瑰基地、5000亩油用牡丹基地,内丘县万亩海棠基地、南和县3000亩红树莓基地等,都已初具规模、效益显著。三是林产品深加工型。围绕提高林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推进林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不断壮大第二产业。全市有深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临城县绿岭公司投资3.2亿元的绿岭核桃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投入生产,二期、三期正在加紧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加工核桃原果3万吨,产品有核桃乳、核桃油、核桃胶囊等6大类30多个单品,年销售额20亿元,直接为农民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四是观光休闲型。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融合一、二、三产,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采摘、森林康养等“第六产业”。邢台县前南峪既有果品生产等一产,也有蜂蜜加工、板栗加工等二产,还有旅游观光等三产,去年实现旅游收入1860万元,林果业收入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18万元。同时,大力推进森林碳汇扶贫项目,我市国家级贫困县广宗县和巨鹿县分别与广州绿石碳科技公司、北京仟亿达科技公司签定了碳汇开发合作协议,计划开发林地14万亩,预计碳汇总量达到69万吨,实现收益1380万元,为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三、创新四个机制,精准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林果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模小、投入少、标准低、效益差等问题,我们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政府、银行、工商企业、合作社、农民和科技“六位一体”合作开发机制,通过打组合拳,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一是股份合作,利益共享。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转让、托管、租赁等方式,与工商企业和农村集体组织开展土地合作,使贫困户能够靠土地拿租金、以入股得股金、凭打工挣薪金,形成了企业靠经营收益、农民靠土地受益的“双赢”机制。广宗县在发展特色果品种植中,采取合作社牵头、群众以地入股、政府无偿供苗的机制,由合作社统一规划栽植和经营管理,收益后按股分红。二是统一规划,政府主导。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完善配套、分企经营的原则,由县、乡政府依据功能规划吸纳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实行园区一体管理、项目一体招商、土地一体流转、资源一体整合,打造生态产业园区。邢台县西黄村镇政府围绕发展规模化特色种植,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引导成立了16家经济实体,建成了玫瑰、油用牡丹、菊花、桑葚、油桃等20处、总面积8万亩的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三是招商引资,大户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激励等措施,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依靠其雄厚的资金、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成熟的市场,推进林业产业由低端粗放向高效集约发展。威县在优质梨产业带建设中,县政府负责土地统一流转,并出台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梨园,给予每亩500元的一次性补贴,成功引进了较大型产业龙头35家,建成梨产业园区面积6.8万亩,直接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四是集体治理,统分结合。内丘县岗底村在荒山治理初期实行“五统一分”治山模式,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治理,让780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红富士苹果;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又实行“五分一统”模式,即分户专业承包、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利益责任、分级独立核算、统一品牌销售,让果农增加了收益,让富岗声名鹊起。
四、抓好四个环节,精准提升扶贫实效
在林业生态扶贫工作中,我们以提升经营效益为目标,结合群众需求,深入开展精准培训和服务,全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一是搞服务。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市政府聘请李保国等专家教授为林果技术顾问。全市共安排林果高级技术人员87名,对100个千亩以上果园实行定点服务。并设立了科技咨询热线,随时接受广大群众的技术咨询。在每年的果树管理关键季节,市、县林业技术人员深入果园现场授课和培训。近两年来,开展大型培训85次,培养市、县两级技术骨干6100名,果树重点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技术员、户户有明白人。二是抓监管。进一步加强了质量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制定了核桃、板栗、苹果等重点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尤其在农药、化肥的使用上,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提倡增施有机肥,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保证了果品生产安全。全市有160万亩果园通过了环境评价,有53万亩果园通过了无公害产地检测认定。三是创品牌。通过广泛宣传、营销包装等措施,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创出了一大批名优品牌。2011年我市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内丘“富岗”牌苹果、临城“绿岭”牌薄皮核桃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宁晋鸭梨”、“新河大枣”等7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邢台县、临城、宁晋、巨鹿和柏乡威县分别被授予“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薄皮核桃之乡”、“中国鸭梨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葡萄之乡”等称号。四是重销售。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农超对接、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交易市场、举办参与节会、互联网等形式,搭建果农与企业的交流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贫困群众生产效益。据调查,全市有果品产地批发市场234个,专业市场4个,各种协会组织83个,农民经纪人14万人,全市年销售果品11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80%,保证了群众收益。